檔案
李琳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62.11
學位 博士
職務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學科與專業 製糖工程
研究方向 糖類物質及其藥物製備與生物利用
簡歷
1982年7月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輕化工系製糖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7月和1988年6月在華南理工大學分別獲得製糖工程學科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8年6月留校任教,1990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11月晉升為教授,1996年7月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化工系訪問進修,1996年至1997年作為訪問教授在香港大學植物學系工作。1998年12月任科研處副處長,2000年5月任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2004年12月任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
科研
共主持1項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重大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教育部骨幹教師項目、1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重點項目、1項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1項廣東省關鍵領域重大突破項目、2項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自由申請項目、2項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優秀人才培養基金項目、1項廣州市重點科技推廣項目、1項美國USDA的國際合作項目以及20多項企業委託項目等。
針對食品(農副產品)加工過程和天然產物工業化學中的物理場(協同)作用所涉及的基礎科學和套用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採用現代固相載體合成技術、生物化工技術以及各種現代檢測技術等對具有顯著生物活性和生物信息傳遞能力的重要生命物質——多糖類物質進行了前沿性研究。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了近400篇學術論文,100餘篇學術論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等所收錄,被引用的論文達100多次;出版著作1部、參編著作4部;已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並正申請另外4項國家發明專利。主要理論研究成果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三等獎(1993年)和廣東省高等院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三等獎(1999年)。
能腳踏實地地作為科學技術的實踐者,積極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使 一些研究成果成為企業的新“經濟成長點”,例如,其研究成果“降低白砂糖色值新工藝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等套用於廣東、廣西和福建的許多企業,為他們創造了數千萬元的利稅。此外,還積極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共同建設科技創新基地,例如,通過與樂百氏(廣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廣東省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和廣州鷹金錢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許多知名企業的全面合作,共建了數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不僅大大提高科學研究水平,而且,也為合作共建的企業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相關的舉措受到了高等院校和企業的普遍讚譽和學習。
積極參與組織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近二年來共承辦了2個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全球華人保健食品科技大會”、“世界華人食品科學家國際研討會”)、協辦了2個大型國際(內)學術會議(第五屆國際食品科學技術交流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等。
非常重視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通過客觀分析國內外有關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全面組織科技力量來申報各類重點學科和一級學科博士點,不僅確保了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重點學科等,而且使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數量由1個增加到2個,使得有關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地位得到了較明顯的提高。
還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4)、國家教育部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國家教委教育基金會第五屆青年教師獎(研究類)(1995)、廣東省第一屆“青年科技獎”(1998)、廣東省第四屆“丁穎科技獎”(1997)和廣州市人民政府第七屆“十佳青年”(2001)等榮譽稱號。
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生物工程重大專項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教育部第六屆科技委生命科學二部學部委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製糖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碳水化合物學會理事、南昌大學食品科學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貴州工業大學發酵工程與生物製藥貴州省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無錫輕工大學學報》、《中國食品學報》、《食品科學》、《食品工業科技》等期刊編委會委員等社會學術職務。